应用型大学建设落实会 ——人文社科学院应用型大学建设第六次研讨会

2021年4月16日(星期五)下午,人文社科学院基础部在志存楼124教室召开了“应用型大学建设落实会”主题研讨会。这是本学期关于“应用型大学建设”的第六次研讨会。本次会议由吕元主任主持,人文社科学院基础部全体英语教师参加了会议。人文社科学院关四平院长莅临会议,听取发言,并部署了下一阶段工作安排。

吕元主任首先介绍了本次会议的议程。第一,本学期在学校“应用型大学建设”的指导方针下,英语课程、中文课程和体育课程都已经进行了积极的教学改革,各位教师将英语课程的实用型与课堂教学进一步结合。本次会议请英语教师和体育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应用型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运用和落实。第二,就应用型学院的“一个理念和八个标准”进行初步讨论。

会议的第一部分:基础部的八位英语教师代表就本次议题进行发言,内容主要涉及四个方面:教材的使用;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应用型的课程设计;翻转课堂的设计。

一、大学英语课程分层后的教材选择与使用

武芳老师、张思晶老师和张娜老师都认为,在分层教学后,要根据学生基础选择适合学生学习基础的应用型大学教材,在教学时要有选择地使用教材,提高教材的应用性,教材内容的选择可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相关联,学生通过教材的学习不仅能够学到英语综合语言知识,还可以掌握专业知识,提升英语交际技能,并有助于学生通过四六级考试。

二、处理好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关系

结合夏校长报告中“各专业在保证一定的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的前提下,应开设更多的实用型课程,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内容要求,武芳老师、李晶老师和张娜老师都认为大学英语课程建设要结合学生专业进行建设。

三、应用型的课程设计

郑鹏老师和赵明非老师认为语言文学知识的研究应该侧重于大数据自媒体以及报刊网络等与时代同步的文本,应多开设英语视听说、英语翻译、英语演讲等语言技能类的课程;英国社会与文化、美国社会与文化、英美电影赏析等英美文化类的课程;跨文化交际、托福、雅思等国际交流类的课程;以及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专业英语课程,以提升大学英语课程的应用性。

党菲菲老师、李晶老师和和张思晶老师都提出要抓好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课前的教学设计应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方式;课中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结合课程设计中创设的真实的应用型场景,增加课文分析、中英翻译、实用写作等模块的授课比重和练习时间,增强学生对语言实用性的掌握,为未来工作打下基础;课后作业也应体现应用型特点,给学生布置如英文简历、邀请函、生日贺卡等实用性强的作业。

四、精心设计翻转课堂

赵明非老师、卢思函老师都提出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模拟真实的语言环境,精心设计线上的翻转课堂,使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成丰富多彩的知识传授,让学生学以致用。

在各位老师发言结束后,陆芳蕊主任进行了总结,肯定了各位老师本学期的分层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做法和对应用型大学英语课程的积极思考,并希望各位教师多学习应用型大学建设和应用型课程建设的相关内容,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并将理论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上,进而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会议的第二部分:就应用型学院的“一个理念和八个标准”进行初步讨论。

吕元主任对应用型学院“一个理念、八个标准”进行了解析:应用型学院教学理念、应用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标准、应用型学院培养方案标准、应用型学院专业建设标准、应用型学院课程体系标准、应用型学院实践教学体系标准、应用型学院课堂教学标准、应用型学院考试考核方式标准、应用型学院教师队伍建设标准。

参加会议的老师根据吕元主任的解析,对“一个理念、八个标准”进行了初步讨论。

最后,人文社科学院的关四平院长总结会议,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

关院长充分肯定了此次“应用型大学建设落实会”的意义,关院长指出,各位老师都认真学习了应用型课程建设的相关材料,在教学实践中将应用型教学与大学英语课程相结合,对自身的教学实践有着积极的思考。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以应用型大学理念为指导,结合自身教学,进行大学英语的应用型课程建设,在教学实践中贯彻应用型指导思想。

对应用型学院“一个理念、八个标准”的讨论要继续。本次会议只是一个初步的讨论,关院长希望各位老师在会后要继续思考,在下次会议时继续讨论。

关院长建议教师写讲义。关院长建议,在教案编写过程中,人文内涵部分只有纲目,没有很详细的讲稿,没有将每句话都写出来;在听课过程中,发现有个别老师的语言不是很精炼;建议教师今后讲到人文内涵部分时,要形成讲义,内容要精炼,语言要简练,要形成反复思考、字斟句酌的大学课程讲稿,用精到的语言表达出文章的人文内涵。

最后,关院长发布了最近人文学院要进行两个大赛的工作要求,希望教师能够积极配合,动员学生踊跃报名,对大赛的组织要有序和充分,保障大赛的质量。

 

 

撰稿人:杨芙蓉

编辑:张明林? 鄂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