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传媒学院副校长宋吉鑫教授
培训内容
宋吉鑫副校长围绕二十大精神,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例,培训从五个方面进行深入讲解:第一,强调要明确选题方向,强调选题价值,选题要新颖、视角要新奇、想法要新鲜,选题要跟踪学科前沿及海内外的新理论和新思想;第二,研究现状一定要注重述评,抓住正解,准确、深入地表达研究的意义;第三,研究内容要有框架,明晰研究思路、研究路径、内容做到从简去繁;第四,“学则须疑”,课题创新的本质是带着疑问去超越和突破,要做具有当下性和创新性的研究;第五,最后宋吉鑫副校长强调要高站位呈现选题依据,扎实开展文献研究,重视前期准备,保证学术质量。培训深入浅出,问题梳理井然有序,内容丰富饱满。
辽宁传媒学院副校长王东辉教授
交流讨论
互动环节,求知求识、深入思考的科研骨干教师纷纷与宋吉鑫副校长进行学术交流探讨,科研氛围浓厚。宋吉鑫副校长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结合自身丰富的科研经验逐一解答、耐心指导,鼓励参会教师在课题研究上要加强分析、凝练方向、反复推敲,集核心力量研究高质量课题。
最后王东辉副校长对宋吉鑫副校长的培训表示感谢,并鼓励教师要积极吸收本次培训会的精华,全方位构建学科交叉融合型创新团队,坚持研究领域,把准研究方向,搭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体系;要提高站位,立足文化资源发展优势,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开阔视野,进行国际化比较研究,拓宽研究思路,提高科研水平,提升科研竞争力。本次培训会对教师拓展科研思路,夯实科研基础,提升科研能力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为教师自身科研能力的快速提升指引了方向,希望教师能一直保持严谨的科研作风,勤奋钻研,全面推动学校科研高质量发展。
]]>总负责人辽宁传媒学院副校长王东辉
会上,各团队负责人分别从项目建设内容、完成进度、项目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汇报。重点汇报了项目中采用先进的硬件设备和软件出色的呈现效果、精彩的拍摄内容及详细过程;项目建设运用“数字+艺术+技术”手段,全方位展示了中国锡伯族文化特色与内涵;18米全息影院的展示形式加强了锡伯族文化的传播深度和广度、增加了游客交互视听感受。最后针对拍摄团队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外景拍摄及施工现场
项目总负责人辽宁传媒学院副校长王东辉教授听取项目组汇报后,帮助项目组解决了项目施工与拍摄中遇到的难题,并给出了指导性意见。最后王东辉副校长提出工作具体要求。
一、快而求优、优而求精,高标准对标项目竣工验收要求
“中国锡伯族博物馆数字化改建项目”工程的建设已接近尾声,在确保如期完工的基础上,质量要求优、求精,从各环节上动态把控好施工关、拍摄关、竣工关。全方位进行质量检查,形成自检、抽检、专检的监管体系,不仅要紧跟竣工验收要求,而要着眼于优质工程标准,全面打好项目建设品牌战、攻坚战。
二、记载好、传播好优秀传统文化,为区域发展建设助力增彩
中国锡伯族博物馆改建的初衷是要弘扬锡伯族历史文化,那就要将锡伯族这一区域资源借助数字化技术手段记载好、传播好。要深入挖掘锡伯族文化优势、民俗特点、语言精髓,在做到工程建设质量无懈可击同时又要使项目具有艺术性、文学性、可读性、代表性。使参观者感慨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使锡伯族文化成为区域建设的品牌代言。
三、坚持“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打造优质实践教学基地
辽宁传媒学院一直坚持“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中国锡伯族博物馆数字化改建项目”的建设中,鼓励教师积极参与项目的施工、拍摄与制作,要求各团队之间通力合作,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人员优势、技术优势,精美完成项目同时打造优质实践教学基地。将项目的各环节带入实践教学课堂,按项目模式进行教学,激发各元素的创新力,有效地提升高校教学水平、科研创新能力,充分履行高校职责,做好全方位育人。
]]>第八届沈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开幕式现场
本次非遗博览会,在沈阳市文旅局的指导下,在辽传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辽传讲好沈阳非遗故事项目团队完成:何均佑锡伯族民间故事广播剧、非遗进校园、留学生非遗访谈三个板块内容的创作,为沈阳第八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助力增彩!
锡伯族民间故事专场:何均佑锡伯族民间故事广播剧—辽传录制
非遗进校园:辽宁传媒学院影视学院师生采访非遗传承人
辽传留学生非遗访谈
辽宁传媒学院成立于1991年,是东北地区唯一一所传媒类本科大学,多年以来,辽传一直致力于对区域中华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与传承,依托文化传媒、艺术科技、数字媒体、影视编导等一流专业师资队伍优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项目教学,开展了多项助力地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项目创作和社会活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早在2015年,辽传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结下不解之缘,副校长王东辉副教授亲自组建团队,围绕沈阳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展开系统研究,先后获批《沈阳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推广研究》、《沈阳历史古迹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基于心流理论的非遗数字博物馆建设路径研究》等多项省部级立项课题,为沈阳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提供更多的理论和学术支撑,2020年,辽传凭借多年的非遗数字化研究成果成功获批建立沈阳市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及创新研究中心!
辽宁传媒学院获批沈阳市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及创新研究中心
2021年,学校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与推广路径研究,在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以及沈北新区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的大力支持下,学校正式筹建“辽传非遗数字博物馆”,该博物馆坐落于辽宁传媒学院南区区,现已纳入沈阳市百馆工程建设规划,将成为沈阳市首个非遗数字博物馆,计划于2023年正式对外开放,为非遗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最佳研究与实践平台!2022年1月,辽传凝心聚力,成功中标中国锡伯族博物馆数字化升级改建项目,将学校历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实践推向高潮!真正实现让非遗文化在高校落地生根,使高校不仅仅承担起育人的职责,更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阵地!
辽宁传媒学院科研处英皓处长在非遗博览会现场接受采访
本次博览会得到了众多媒体的广泛关注,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指尖沈阳、沈阳生活广播、沈阳文旅、东北新闻网、网易、搜狐、沈阳晚报等媒体均进行报道。
线上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暨“第八届沈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直播平台
指尖沈阳报道第八届沈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
东北新闻网报道辽传承办第八届沈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
新华网沈阳报道辽传承办第八届沈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
沈阳晚报报道我校承办第八届非遗博览会
]]>辽宁传媒学院数字虚拟仿真研究所负责人英皓、石光在展厅现场巡查
项目组成员在展厅现场汇报工作
中国锡伯族博物馆数字化改建项目由辽传数字虚拟仿真研究所提供技术服务支持,项目团队对锡伯族历史、文化展开了近三年的调查和研究,通过数十次的方案论证,最终设计形成集锡伯族“历史、文化、艺术、科技”四位一体相融合的数字化升级改造方案,整体丰富了博物馆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加大了锡伯族文化的传播深度和广度、增强了游客的交互视听感受。2022年1月,辽传以综合分数第一名的成绩从7家投标单位中脱颖而出,成功中标!这是辽传积极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主题,开展科学创新研究与社会服务,肩负起传媒类高校责任与担当的重要体现,是学校依托校学校科研基地,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取得重大文化与科技融合突破性成果!
多年以来,辽宁传媒学院始终坚持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研究,不断开拓创新加大横向技术服务力度,在文化与科技融合领域取得多项重要成果!未来,辽传将继续发挥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开拓更多横向科研项目,依托辽传文化、艺术、传媒与科技人才优势,持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承担起地方高校应有的责任和担当,全力助力沈北文旅事业发展!
]]>
“中国锡伯族博物馆数字化改建项目”工程视频组及相关人员
会上,项目负责人从项目进展和项目管理两大方面进行了汇报。重点汇报了“中国锡伯族博物馆数字化改建项目”整体策划方案中视频展示手段、数字技术应用方式和预期效果。通过“数字+技术+艺术”三合一形式推广锡伯族文化,弘扬锡伯族的民族精神。拍摄组负责人详细汇报了采访计划和访问提纲。同时项目组人员结合项目建设中期成果进行了深入探讨。
辽宁传媒学院副校长王东辉
项目总负责人辽宁传媒学院副校长王东辉教授听取项目组汇报后,帮助项目组解决了目前工程进度中遇到的难题,并对项目拍摄出现的问题给出了指导意见。最后王东辉副校长提出工作具体要求。
一、借助数字与艺术交互形式,传播推广当代语境下优秀的传统文化
? 结合当下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契机,有效借助数字手段和艺术形式的交互融合,展现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全方位、多角度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特有传统文化体系。特别是结合当代语境,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能使传统文化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全面的展现传统文化精髓,让更多的人关注传统文化,让民族增强文化自信。
二、以人文体验为主线,精耕细作,服务于区域文化建设
? 锡伯族博物馆改建项目是为了让更多受众体现、感受、推广和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所以项目的建设要从人性化角度出发。以人文体验为主线,打造锡伯族历史、文化、西迁为一体的流线模块,在表现手法、视觉效果、呈现方式等方面都要精耕细作,保证内容与场景的对称性、吻合性,注重人文关怀。可以将课堂作为项目成果验收的第一实战现场,让传统文化与课程思政元素结合进课堂,学生既是受众者也是传播者,这样才能加速文化的传播,加快传统文化带来的教育意义和非凡的影响力。
三、履行高校的责任与担当,推动项目高标准如期落成
? 辽宁传媒学院在“中国锡伯族博物馆数字化改建项目”工程的建设中要主动承担起高校应担负的文化传播责任,积极担当起项目建设任务,进一步研究好、策划好、安排好项目。既要稳扎稳打,又要稳中求进,主动联系各部门,保证安全制度到位、人员到位、管理到位,集中心思、克服困难、全力以赴,确保项目进展顺利,如期落成。
“辽传非遗数字博物馆”工程组部分成员
? 会上,科研处处长英皓对辽传非遗数字博物馆的建设阶段工作进行介绍。项目负责人王玉主任围绕“一个项目,三个责任,四个融合,全面覆盖”的总体建设目标,对项目的建设内容、进展情况进行汇报,对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困难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下一步工作计划。各项目组老师分别对本组任务完成情况做详细汇报,结合阶段性成果进行交流探讨。
辽宁传媒学院副校长王东辉
? 辽宁传媒学院副校长王东辉教授听取项目阶段完成情况的汇报后,帮助项目组解决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对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并作出具体安排部署。
? 一、多学科交叉融合提升科研能力,合力打造品牌项目
? “辽传非遗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工作应以我校专业为基础,加强各专业间的沟通合作。凝聚力量,强强联手,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升科研能力,合力解决项目创新问题。让项目推动科研,科研助力项目建设,以非遗文化为线激发辽宁传媒学院的专业优势,共同打造品牌项目。
? 二、优秀的非遗文化元素与课程思政元素有机结合,全方位育人
?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历史源泉。大学生要增强文化自信、强化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必须让学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这就要用好课堂这个主渠道。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将优秀的非遗文化元素合理、科学的渗透到每个课程,对非遗文化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解读,不但能丰富教学资源,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同时,既获得思想政治的提升,也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积累。非遗文化元素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既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也能增强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 三、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和艺术传承传播非遗文化
?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各专业应充分利用现代数据采集技术,对非遗文化数据进行有效地收集、整理,建立非遗数字档案库,还原非遗文化的真实性和历史性,促进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依托VR、AR等现代数字媒体技术手段,打造集“文化、艺术、技术”于一体的非遗文化创新传播形式,构建非遗文化传播的交互场景和体验场景,引发受众产生共鸣,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实现非遗文化的有效传播。
? 最后,王校长总结提出, 辽传非遗数字博物馆是辽宁传媒学院推进政产学研用一体化项目研究的重要成果,作为东北地区唯一一所传媒类本科高校,学校将继续依托特色专业与人才优势,不断创新现代化数字化技术方法和手段,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肩负起地方本科高校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全力助力地方文化事业经济发展!
]]>参加2023年国家艺术基金申报选题研讨会视频会议人员
? 科研处英皓处长首先对2022年国家艺术基金获批项目进行深入剖析,从获批项目类型、获批单位类别、申报选题数量与获批数量比例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2023年国家艺术基金申报指南中的申报条件、资助重点、注意事项等进行了全面、深入、细致的解读,解析我校专业优势,科研工作特色,政产学研用教学模式,划定2023年申报选题类型。
? 会上,各位院长、专业带头人就2023年国家艺术基金申报选题进行了发言。表示要集聚师生智慧,共同研究选题方向,全面做好申报工作。石光院长、张利欣副院长分享了国家艺术基金申报成功经验。最后各位骨干教师就2023年国家艺术基金申报选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各抒己见,进一步明确选题研究方向,为申报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辽宁传媒学院副校长王东辉
? 辽宁传媒学院副校长王东辉教授对国家艺术基金的申报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并在会议最后从三方面发表了总结讲话:
? 一、把握正确导向
? 国家艺术基金是由国家设立,旨在繁荣艺术创作、打造和推广精品力作、培养艺术人才、推进国家艺术事业健康发展的公益性基金。辽宁传媒学院作为东北唯一一所传媒类本科院校,应肩负起地方高校应有的责任与义务,坚持文化艺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充分发挥高校育人职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以科研促教学提高科研项目质量,促进科研带动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提升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工作。
? 二、提高项目质量
?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立足辽宁传媒学院的优势资源,围绕我校科研重点方向,聚焦特色项目,牢固树立精品意识。申报团队要科学策划申报工作,深入研究申报指南,明确项目申报方向,做好项目选题发掘工作,精心打磨申报材料。
? 三、加强组织管理
? 各相关学院要高度重视国家艺术基金申报工作,各项目团队要全面分析基金申报规律,认真研读《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资助管理办法》《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监督管理办法》《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延期及终止管理办法》等其他资助项目实施指导意见制度文件,务必要强化责任落实,形成工作合力,扎实做好申报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力争在2023年度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申报工作再创佳绩。
? 本次会议为我校申报团队明确了申报方向,经过交流研讨,项目组进一步理清思路,树立信心,为下一步我校的申报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辽宁传媒学院将持续高度重视国家艺术基金的培育与申报工作,通过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申报,不断推进科研反哺教学,结合我校办学特色与优势专业,积极推动人才培养、艺术创作、服务地方等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
“辽传非遗数字博物馆”工程组部分成员
? 会上,英皓处长对“辽传非遗数字博物馆”工程建设项目的重要性进行了介绍,强调建设项目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激发文化活力,加强科技支撑,赋予传统文化之数字两翼。同时引领师生参与项目建设,大胆探索,感悟非遗文化的精髓,传承中华文脉之魅力,传播历史文化之记忆。要让项目建设做教学与科学研究的纽带,同步前行,共同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学生对沈阳城的热爱,为沈阳城发展加速学习的决心和贡献的初心。接着项目组负责人对项目的进展情况做了详细汇报;项目各分工组组长汇报了项目实施的具体过程;进程中项目组围绕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问题进行深入沟通,对存在的难点问题通过梳理并提出解决方案,明确和落实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
辽宁传媒学院副校长王东辉
? 王东辉副校长在听取汇报后发表讲话,对“辽传非遗数字博物馆”建设工作进行重点部署。
? 一、提高思想站位,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沈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我校主持建设的“辽传非遗数字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要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及当代价值,坚信传统文化和当代教育相融相通,全力提升传统文化教育功能,联合“辽传非遗数字博物馆”项目和数字非遗文化的外展,塑造文化教育品牌,打造成沈阳靓丽的历史名片。
? 二、发挥专业优势,全力打造沉浸式非遗体验
? 辽宁传媒学院始终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依托专业优势,借助数字媒体等技术使非遗“活起来”与“火起来”。建立数字化档案库,让非遗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承与推广,促进文化、旅游与科技融合,带来全新的沉浸式体验,打造独具特色的品牌工程,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助力区域地方经济新发展。
? 三、强化质量管理,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工作
? “辽传非遗数字博物馆”是我校重点打造的品牌工程,务必要强化质量管理。各部门要联动配合,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工作合力,把握重要节点,将各项任务工作落到实处。
? 辽宁传媒学院作为东北地区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传媒类本科大学,全国八大传媒院校之一,是辽宁省应用型大学建设试点高校。学校以传媒创意为核心,文化与科技为两翼,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我校始终坚持以教促研、以研促产、以产促教的发展格局。未来,辽宁传媒学院将继续肩负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在区域经济社会创新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
“中国锡伯族博物馆数字化改建项目”工程组部分成员
? 为推进“中国锡伯族博物馆数字化改建项目”顺利实施,2022年4月16日,科研处组织召开辽宁传媒学院“中国锡伯族博物馆数字化改建项目”工程阶段工作汇报专项会议。本次会议采取线上形式。辽宁传媒学院副校长王东辉教授出席会议,项目工程负责人及全体项目人员参加会议,会议由科研处英皓处长主持。
? 会议首先由项目负责人对项目各模块做了介绍并详细汇报了项目整体进度情况,各项目组组长根据项目分工特点汇报了项目阶段性成果、具体实施的过程以及下步工作开展计划。数媒学院石光院长从项目总负责人的角度强调“中国锡伯族博物馆数字化改建项目”工作的重要性,提出在项目建设同时应突出我校特色,促进多方向发展,多角度提高。石光院长用一个保障、二个融合、三个促进进行诠释。一个保障,学校高度重视“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教学模式,保障机制完善;二个融合,发展学科间融合、专业间融合,创建协同机制,强强联手,加快工程项目的快速前行;三个促进,让项目促进教学,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促进高质量人才培养。最后要求严格执行工程项目进度,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工程项目,彰显我校实力。
辽宁传媒学院副校长王东辉
? 听取工作汇报后,王东辉副校长发表讲话。
? 一、践行高校责任担当,守正创新促发展
? 作为东北地区唯一一所传媒类本科高校,要明确特色与功能定位,坚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国锡伯族博物馆数字化改建项目”以民族文化为主题,利用数字技术对锡伯族历史文化进行更为丰富的传承与保护,结合我校专业优势,将文化艺术、互动娱乐与科技融合,为中国锡伯族博物馆提供更多元的展览方式与体验感受,全力助推沈北新区文化旅游发展。
? 二、坚持“政产学研用”,推进协同创新机制
? 我校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服务社会为己任,建立多学科交叉融合与特色创新发展模式。“中国锡伯族博物馆数字化改建项目”的开展既是服务社会的体现,也是我校教学、科研互相促进的重要媒介,我校将全力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优化涉文旅专业结构,深化文旅教育教学改革,提倡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优势,对两馆工程的相关专业进行主动进入、主动对接,实现“1+1>2”的倍增效应。
? 三、按照既定目标任务,全力加快项目进度
? “中国锡伯族博物馆数字化改建项目”工程的建设工作始终要稳扎稳打、聚焦聚力,各部门联动配合,积极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做到日督查、周总结、月通报,将精细化管理贯彻到底,进一步增强工作紧迫感、责任感,齐心协力、攻坚克难,打造高质量、有温度的精品工程。
? 辽宁传媒学院作为东北地区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传媒类本科大学,全国八大传媒院校之一,是辽宁省应用型大学建设试点高校。学校以传媒创意为核心,文化与科技为两翼,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我校始终坚持以教促研、以研促产、以产促教的发展格局。未来,辽宁传媒学院将继续肩负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在区域经济社会创新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
科研处英皓处长向专家组介绍辽宁传媒学院非遗数字化保护项目的整体情况
数字媒体学院石光副院长向专家组介绍非遗数字博物馆的建设情况
专家组观看影视广播学院非遗数字采集工作室制作的非遗纪录片
专家组在南校区影视创作实训室了解项目创作过程
专家组在辽传非遗数字博物馆、日进楼影视传媒实训基地参观考察后,在南校区第二会议室开展深入座谈,会议由科研处英皓处长主持。
座谈会现场
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张振深副局长表示:“辽宁传媒学院拥有优秀的专业设备与人才资源优势,尤其在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做出了大量的贡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让我们倍感振奋,希望辽传能够将优秀的资源面向社会,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同时,将沈阳市沈北新区辽传非遗数字博物馆打造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星级亮点工程,依托非遗数字博物馆和学校优势,借助社会各界力量,互为载体、互为内容,相互包容与借鉴,实现共赢”。
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张振深
辽宁省民俗学会蔡学勤副会长建议要发挥辽传专业优势,广泛交流,在当代的语境下,进一步思考如何让当代人更好的了解非遗文化,让非遗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承。
辽宁省民俗学会会长蔡学勤
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非遗处陈启明处长从多角度对我校非遗数字化保护项目提出宝贵意见,陈处长指出:“辽传所取得的非遗数字化保护项目成果是有目共睹的,希望辽传能够将丰富的非遗保护成果和经验传播出去,更好的为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传保护与传承献计献策,创作出更多更好的非遗数字化保护作品”。
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非遗处处长陈启明
沈北新区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仇兴辉副局长表示沈北新区文旅局将全力支持辽传非遗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希望辽传能够依托非遗数字博物馆打造独具特色的非遗数字化保护项目,做好区域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沈阳市沈北新区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副局长仇兴辉
于洪区文化馆陈维彪馆长表示辽传对非遗保护的重视和投入让人深受感动,希望未来能够与辽传开展更深度的交流与合作。
沈阳市于洪区文化馆馆长陈维彪
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非遗处专家黄大为对非遗数字化保护与推广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提出了更好的建议。
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非遗处专家黄大为
辽宁传媒学院党委书记任伟在总结发言中,首先对沈阳市文旅局领导及专家组成员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任书记强调:“感谢各位领导、专家对我校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的支持与指导。辽宁传媒学院始终坚持大学办学的三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近几年辽传依托非遗保护项目开展了很多社会服务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希望市文旅局的专家领导及社会各界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关注,加大校地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共同助力地方文化经济发展。
辽宁传媒学院党委书记任伟
辽宁传媒学院始终致力于对沈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依托学校专业和人才优势,承担并开展了多项非遗数字化保护项目,并于2021年正式筹建沈阳市沈北新区辽传非遗数字博物馆,这是历史性的突破,为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撑。未来,我们将充分发挥辽传与非遗数字博物馆的资源优势,肩负起地方唯一一所传媒类本科高校应有的责任与担当,更好的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讲好沈阳非遗故事,传播好沈阳非遗文化贡献力量。
供稿:科研处
摄影:李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