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高校毕业生去基层就业,教育部打出“组合拳”

基层是高校毕业生建功立业的舞台,也是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广阔空间。2022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拓宽基层就业空间,结合实施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等战略,适应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需要,统筹用好各方资源,挖掘基层就业社保、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社会工作、司法辅助等就业机会。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力量多方联动。教育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强化促就业工作顶层设计,指导各地各高校统筹推进,会同相关部门和地方,加大政策力度、深化就业育人、优化服务保障,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工作,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加大政策力度,拓展就业空间

中央基层项目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教育部会同人社部、财政部、共青团中央等部门,共同做好“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中央基层项目招录工作,重点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等地区倾斜,发动更多高校毕业生投身乡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治理等工作,助力乡村振兴。

各地各高校加大政策挖潜力度,为毕业生拓展就业空间。宁夏实施城乡社区、学前教师、乡村医生、司法辅助等基层服务专项计划,共招聘2000名应届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重庆明确结合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和公共服务需要,开发基层劳动社保、社区服务、医疗卫生、文化科技、法官检察官助理等就业岗位2100个左右。四川设立6500个疫情社区排查防控社工岗,招募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西南大学与学校所在地重庆市北碚区协同打造“千人千岗助力乡村振兴就业见习暨大学生留碚创业专项行动”,以就业见习为纽带,助力乡村振兴,开源拓岗促进毕业生就业。

深化就业育人,激发报国热情

深入挖掘基层就业工作典型,引导毕业生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教育部推出以“基层就业、成就梦想”“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等为主题的“互联网+就业指导”公益直播课42期,累计观看人次达1.2亿。组织举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宣传月活动,发布普通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政策公告,宣讲基层就业政策,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扎根基层、拼搏奉献。

各高校加强就业育人主题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职业观和就业观,积极到基层建功立业。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举办基层就业毕业生座谈会,校领导与毕业生面对面交流。在毕业典礼上宣读表彰毕业生志愿赴基层就业创业文件,为基层就业毕业生代表颁发荣誉证书。举办“基层就业创业校友论坛”20余期,校友分享扎根基层、成长成才的奋斗历程,帮助更多学生走近基层、了解基层,引导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近五年,校本部毕业生赴新疆就业548人,西部就业2303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深入开展以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为核心的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在《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中设置西部、基层就业专题,开展有针对性地引导。对有志愿到西部、基层工作的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等进行重点关注培养。2022届已落实去向毕业生中,到西部、基层就业的有400余人。湖南农业大学聚焦乡村振兴,牢记强农兴农使命担当,注重引导涉农专业毕业生赴西部开展志愿服务,同时根据服务省涉农岗位进行重点匹配。近年来,学校选拔农学、园艺、蔬菜、植物保护、动物医学、农业管理等相关领域毕业生积极赴西部开展志愿服务。

优化服务保障,推动聚才兴业

下得去、干得好,还要留得住。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推出优惠政策,对到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老工业基地县以下基层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给予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高定工资等优惠,指导各地各高校健全、优化服务保障,为高校毕业生在基层成长成才创造良好条件,激发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一线就业创业的热情。

2022年6月,财政部、教育部联合印发通知,要求落实特岗教师待遇保障,强调各地要确保特岗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保证三年服务期满、考核合格且愿意留任的特岗教师及时入编并落实工作岗位。同年6月,民政部、教育部等四部委印发通知,要求各地按规定对高校毕业生在城乡社区服务领域创业的,给予税费优惠、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为相关提供社区服务的机构给予必要的场地支持。

海南对招聘为乡镇基层事业单位和艰苦边远地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给予提前转正定级,薪级工资适当高定,其中在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乡镇的高定2级,在艰苦边远地区县市区本级、其他县市乡镇以下的高定1级。中国人民大学设立“青年校友成长基金”,实施“青年选调生成长成才支持计划”,通过校领导看望慰问、举办“基层青年校友成长论坛”、提供课程培训等措施,助力基层校友发展。加大激励力度,石河子大学为第一批70名留新疆、兵团基层就业毕业生代表发放28.3万元奖励,引导毕业生留疆,到最艰苦的地区工作;校院两级通过多种方式与基层就业校友保持密切联系,关心其成长和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并及时向毕业生所在单位反馈,确保毕业生不仅“下得去”,还能“留得住、干得好”。

记者从教育部获悉,近年来,到城市社区和县级以下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书写青春、建功立业的氛围逐渐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