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点赞我校留学生:探索非遗魅力,传播中华文化
“我终于懂‘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意境了!”轻抚古琴,海特沉醉在悠悠琴音中,发出由衷感叹。作为我校的留学生,海特一头扎进中国传统文化的怀抱,在青团艾草香、秧歌红绸舞与锡伯族史诗里,探寻非遗的独特魅力。他对中国文化、对沈阳这座城市的热爱,也在这个过程中被彻底点燃。
近日,《中国文化报》以《留学生海特的“非遗年历”》为题,记录辽宁传媒学院的巴基斯坦留学生海特,通过参加辽传组织的多种传统文化活动,与非遗结下的动人故事。
中国文化报
多年来,我校国际学院积极探索创新,全力打造“非遗+”浸润式教育模式。将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巧妙转化为强大的文化磁场,吸引大批留学生主动深入了解中国文化。此外,辽传还投资兴建了全国首个公益性非遗数字博物馆,助力留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沈北新区魅力。“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我仿佛身临其境般体验了中国各地的非遗技艺,从精美的刺绣到古老的陶瓷,从生动的剪纸到独特的皮影戏,每一项技艺都让我赞叹不已。”海特所说的,正是辽宁传媒学院的沈阳非遗数字博物馆。这座博物馆不仅全方位展示了沈阳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借助现代数字技术,让同学们能以全新的方式去体验和了解非遗文化。
我校留学生海特体验非遗古琴鉴赏
今年除夕,我校副校长王东辉携留学生们受邀出席沈阳文旅新春家宴。海特再次成为全场瞩目的焦点,央视等多家媒体记者纷纷对他进行采访。面对镜头,海特自信大方,他开心地说道:“我经常去辽传的非遗博物馆参观,了解到了中国丰富的非遗传统文化,今年春晚还融入了非遗元素,我真的特别开心。我在中国已经四年了,我爱中国!”
我校留学生海特接受央视采访
我校国际学院根据留学生特点组织多样文化活动,如中文大赛、学书法、包粽子,还每年带留学生“花式”过大年。我校与沈北新区合作,组织留学生游览沈北、参观槐花节、博物馆、故宫和老北市等地。“辽传不仅为我们留学生提供了大量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还在积极探索通过非遗开辟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新路径。我相信,中国非遗技艺必将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海特满怀期待地说。
作为辽宁省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民办教育分会的理事长单位,我校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大力推进国际交流合作,积极投身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工作,致力于将国际学生培养成为“知华、友华、爱华”的友谊使者,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友好合作贡献力量。